□通讯员 付洪波 袁霓
都江堰东风渠六期简阳扩灌工程(简称“东灌”工程),是新中国成立后,简阳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艰苦奋斗、团结协作、担当奉献,以治水为突破的成功实践,有力地推动了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
20世纪70年代,四川简阳人民历经10年的艰苦奋斗,成功打通龙泉山、引水灌良田,建成长6237.73米的龙泉山隧洞1座,总库容合计3.2亿立方米的三岔水库(三岔湖)、石盘水库(龙泉湖)、张家岩水库3座大中型水库和20余座小型水库,总长1700余公里的配套渠系,实现灌溉良田75.43万亩,创造了四川水利史上的伟大奇迹。
龙泉山隧洞出水口
公元前256年,蜀郡守李冰主持修建都江堰水利工程,成都平原成为了享誉中外的“天府之国”。1970年,简阳人民秉承先贤治水智慧,以“治水兴邦、师法自然、求实创新、人水和谐”为指导,凿穿龙泉山,引岷江水跨越龙泉山,从平原流向丘陵,进一步丰富了“天府之国”的内涵。“东灌”工程作为都江堰灌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孕育的“东灌”文化更是对四川水文化的持续传承和创新发展。
从治水兴邦到为民办事
面对“十年九旱、靠天吃饭”的发展困境,简阳县委、县革委顺应民意,果断决策,带领全县人民打通龙泉山,引水灌良田。1970年8月,“东灌”工程正式列入国家重点水利建设项目。历时两年,龙泉山隧洞全线贯通,随后引水枢纽、囤蓄水库、输水渠系等工程配套也陆续建成,彻底改变了简阳干旱贫穷的面貌,推动简阳由传统农业县向全省农业大县迈进,为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生态文明建设和天府粮仓建设以及跻身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奠定了坚实基础,焕发了“天府雄州”之荣光。
从师法自然到改造山河
“东灌”工程的成功修建既顺应自然,又依托利用自然,敢于重新“布局”简阳河山。在施工过程中,龙泉山隧洞轴线数经河槽、断层,地质构造复杂,有常年涌水的“水帘洞”,有钙质坚硬的岩石岩,也有“豆腐渣”页岩,时常遭遇塌方、泥石流、缺氧、瓦斯等险情,但简阳人民因势利导,充分利用简阳的自然地形,不断改进技术、规划布局,力求在提升工程的效能与稳定性的同时,最大限度保护自然环境。
由于简阳灌区并非都江堰的直流灌溉区域,建设者们根据灌区的农田总需水量,巧妙地设计了充水渠,将岷江汛期的宝贵水源引蓄到三个大中型水库,以供来年耕种灌溉等生产生活之需。都江堰水利工程和“东灌”工程的建设均充分体现了师法自然的智慧和改造自然、敢为人先的气魄。
从求实创新到善作善成
在都江堰东风渠四期工程新南干渠建成后,龙泉山以西的龙泉驿、洛带区耕地受益,这为“东灌”工程的建设提供了先决条件。面对工程建设过程中遇到的层出不穷的问题和困难,简阳人民主动“找米下锅”,争取各方支持。从发动群众土法上马,修隧洞用钢钎、二锤硬打,人力挑抬出碴,到架渡槽无木料支撑就用条石砌“梅花洞”和筑土墙作拱架,营部无住房就搭鸭棚,无桌椅就用油桶办公;从自制箢篼等简易的生产工具,用理发镜反光照明、用风车手摇通风、用竹篾筒糊纸排烟排瓦斯、用手动绞车吊石头水泥,到在全国率先采用打斜井的办法多个断面同时施工、自制木卷扬机、加长电钻钻头、创新设计三岔水库充水渠,都是简阳人民因地制宜、从无到有的创新实践。10年间,共完成总工程量1630.58万立方米,简阳人修建“东灌”工程铸就的求实创新、善作善成的优秀品格也得到充分彰显。
龙泉山隧洞掘进施工
从人水和谐到水润雄州
因“东灌”工程而生的“天府明珠”三岔湖,蓄水2.27亿立方米,是四川省第二大人工湖泊,湖光旖旎、岛屿密布,成为市民游客喜爱的亲水胜地。整个灌区建成运行50余载,充足的优质水源、完备的工程体系、高效的运行管理保障了灌区生活用水、生产用水、生态用水之需。
如今,“东灌”工程仍在继续发挥着重要作用,以丰富的生态资源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为简阳、东部新区及资阳的居民生活用水提供源源不断的水源,为成都重塑城市空间布局、打造城市发展新格局提供了基础,为乡村振兴和“天府粮仓”建设提供了重要保障。